闲暇之余,坐在窗边静静品茗,提起一把饶有年头的铁壶,看着水柱由壶嘴自上而下倾入壶中,爱茶随着水花旋转浮,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聆听窗外树叶沙沙作响,备感温暖安宁。
在众多茶具中,有这样一件特殊器皿,最为茶人青睐,它便是用来泡茶、储茶的茶壶。茶壶因茶而生,茶、壶相伴,淡久生香。在轻盈升腾的壶水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
茶壶之美,美于历史、材质、造型;美于它与茶道千丝万缕的联系。
今天,便先从壶友们最关注的老铁壶开始,追源溯流,分享铁壶的前世今生。
日本茶道开创于公元15世纪,茶祖村田珠光将禅宗思想融于茶事之中,成为茶道形成的关键,从此茶事活动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七百年来,茶道将宗教、哲学、伦理与美学熔为一体,形成极具特色的日本代表文化,而自茶道诞生便与其相伴相随的茶道具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铁壶作为日本茶器之一,是日本茶道又一个发展高峰——煎茶道的产物,也是当时日本上层社会积极吸收中国文人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艺术繁荣期的成果之一。
铁壶的产生和发展与茶道文化一脉相承,相较其他类别的茶器甚至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日本茶道发展至江户中期分出许多流派且门徒众多,但日益奢华的茶事攀比和僵化拘谨又繁琐的茶道礼仪成为茶道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人喜爱的煎茶和临济宗的禅道思想为茶道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其中,产生重要影响并另启茶道之门的即是将煎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隐元禅师和茶道的中兴之祖——“卖茶翁”。
隐元禅师(1592-1673年),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号子房,福建省福清市人。明泰昌元年(1620年),在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在日本传授佛法的同时也将形式简洁自由,意在品味茶香并注重清谈交流的中国煎茶文化引入了日本。然而真正提升煎茶道精神,把禅宗哲学与之融合的却是日本临济宗僧人月海,世人通称其为“卖茶翁”。
“卖茶翁”本名柴山,法名月海,还俗后自称高逰外,为临济宗僧人。江户中期元禄时代的享保改革中动荡不安的世相对卖茶翁如同当头棒喝,从此决心从一切权势、财富和上层建筑的加护中脱离出来,要求人生在世的真实本质。他一生苦行参禅云游四海,61岁开始在京都的大通道开设煎茶铺,边卖煎茶边将禅学融入世俗为世人分忧解惑,使更多日本人接触并进入煎茶的世界。
在煎茶文化和茶道具的演变下应运而生的铁壶因其便利的使用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在煎茶的世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整个茶事过程中不可或缺道具。茶师煮水时通常会将铁壶注口朝向宾客的右手边,以便展示出铁壶最有观赏性的一面,不仅让宾客品饮到甘美的茶汤也能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彰显出茶事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从江户中期开始,由于文人和贵族对煎茶的喜爱,众多艺术家和著名铸物师都参与到铁壶的铸造中,其中包括著名的画家、陶艺家青木木米、享有“天下一”称号的大西、西村、名越及宫崎等釜师家族,他们共同制作出各种各样具有文化品味和生活情趣的铁壶,这些铁壶的设计格调高尚耐人寻味,铸造技艺精湛,是艺术和技术的结晶。进入幕末明治时期铁壶的制造遍布日本各地,尤以京都府、大阪府和南部藩所产最为有名,不仅专业制作铁壶的堂号增多,在铁壶的材质、形制、装饰及使用包装等方面也越加丰富和完善。其中一些铸物名家和著名堂号的作品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精良的制作享誉当世,得到贵族的扶持也受到世人的追捧,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及光玉堂。
除了世代相袭的铸物家族外,还出现了一批出师名门身怀精湛技艺的铸物师,如四方安之介、秦蔵六、角谷一圭、中川净益、畠春斋、和田美之助等,他们不仅继承了先辈卓绝的铸物技艺更勇于探索追求,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被世间认可。
段六一 纯银 冰裂纹银壶(双龙提梁 B)
点击询价林陵祥 纯银 喜上眉梢口耳一体银壶
点击询价段六一 纯银 葫芦型竹韵银壶
点击询价御釜屋 古钱砂铁塩(盐)屋型铁瓶
点击询价李小白 纯银 锤点葫芦银壶(玉摘)
点击询价林陵祥 纯银 福运绵长口耳一体银壶(盖刻)
点击询价李小白 纯银 镜面横手急须
点击询价段六一 纯银 藏八宝刃目纹银壶(铜提梁)
点击询价段六一 纯银 潜龙银壶
点击询价段六一 纯银 富贵耄耋银壶
点击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