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画家
中国画素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是意象思维和线造型,并以毛笔的书写性笔墨来表达和表现。
从艺术的角度说来,中国画是书画同源,发展后成熟的文字是刻在碑石上的粗犷,豪放,洒脱,稚拙的追求,诞生了近代一大批如赵之谦、吴昌硕这样的金石画家。
他们把篆刻的刀法、书画的笔法融入到写意绘画中,讲究“无一笔无来历”使得纸上作画,可以传递出书法的气韵,恣肆纵横挥毫泼墨,“写”成一幅幅设色清丽,用笔古雅的画卷。完成了中国画的又一次革新。
刻刀韵味
清末以来,这近似于书法的绘画线条,用在竹刻、木刻、紫砂生陶等器物上,成为一种风尚。
不加以堆砌的雕琢,反而用刀法追求画法,使得这些手工艺品,伴随着国画一道,创造并传递着文人书房的古雅气息。
同样刻绘一方兰竹,用刻刀刻紫砂,寥寥数笔,熟练的艺人甚至可以信刀拈来,寥寥数刀,在刻刀中尽得兰花飘逸,书法落字洒脱。
但这对于银匠的手工艺,确是极大的考验。
锤錾成画
银壶能够表现线条的方式,只能是单独的锤子錾子錾刻、或是结合刀来进行剔刻。而錾子说到底,就是以积点成线的方式打制而成的。
不同的錾子,其大小,用处也都不同。
因此一根线条都需要换好几次錾子打成。通过锤、錾的不断选择,更换,银匠们才能完成国画的笔墨气韵的表现。
著名银壶大师段六一就表示,在壶上如果需要錾刻一个“人字”也需要更换四次錾子,以此才能很好的复原金石书画的韵味。
这看似简单的线条,他的深浅,呼吸,节奏均有着与书画艺术相互契合的韵律,使得壶面每一根线条,仿佛都有着自己的生命。
文人画工与“银”相结合,所呈现的金石味道,更为古雅。
如此生动的画面,却又不知耗费了银匠多少个深夜,才能有如此完美的呈现。这也是传承手工艺这极为可贵的地方。
承合银器 八面牡丹纹菊纹银壶
点击询价段六一 梅兰松刻花提梁银壶(提梁镶铜)
点击询价段六一 纯银 古寨烟云银壶(双龙提梁)
点击询价合川银器 纯银 连年有余银壶
点击询价承合银器 彩金刻花银壶
点击询价荒井工房 平丸菊铁包银壶(15号)
点击询价合川银器 纯银 凤首尚古银壶
点击询价承合银器 炮口玉环摘回纹岩肌纹银壶
点击询价承合银器 桶型灵芝摘银壶
点击询价承合银器 纯银 枣形龟甲纹炮口银壶
点击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