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急须——唐宋茶道的历史渊源 1

急须——唐宋茶道的历史渊源

在唐代,人们发明出这种形似药壶的器皿,并用来煮茶。


想象文人静坐书斋,童子侍座茶炉,炉烟升起,听着壶盖被顶得噗噗沸腾的声音,冲泡出一壶好茶。极富唐宋人的诗情画意。

壶的形制,使其加热迅速,柄与壶口构成的角度,恰巧适合在高温加热后及时的倾倒。能耐冷热急变,保温,便于观察煮水的变化过程。被称为“急须”。

在今日饮茶方式与煎茶道一脉相承的潮汕地区,也在使用类似的器皿,当地人称之为“玉书煨”壶出水时若玉液输出,故称“玉输”,但文人们又觉得输字不吉利,取谐音书。

而今,“急须”是日本茶道中一件重要的器物。

最早把“急须”写进诗里的,是宋代的黄裳,在他的《龙凤茶寄照觉禅师》中写道:“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在文末,黄裳自注:“急须,东南之茶器。”

的确,急须与东南存在着极大的渊源,发源于东南。这或许是和急须最初由福建这一宋代通商口岸,带往日本有关。如今急须在日语中发音为kyuusu,,最早按福建方言“急须”的念法被称为“kibisho”。也被称作“急烧”。


急须期初是“横手”的雏形,以此远离受热点,更适合提取。

后来急须从横手变为了“后手”和“上手”。

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茶壶”和“提梁壶”。

上手较适合用来冲泡焙茶和玄米茶。


后手则主要用来冲泡红茶。


有些急须也会在流茶处制作滤网。

由于日本茶的处理方式导致茶叶偏细碎,日本制作急须制作的滤网要求也更高既要保障网孔的细密,使茶叶不会影响到口感。又要保障滤网不能太细,易被茶渣堵住影响空气流通。同时还要控制好茶叶与水有恰当的接触时间。

急须的概念也渐渐宽泛化,泡茶器有嘴的,都称作“急须”。

随着饮茶和生活方式的发展,横手的泡茶器,用于日常的茶事之中,方便舒适,更有种别具一格的古朴意蕴。

同时逐渐流行这种贴手的壶口泡茶器。能够更加贴合茶汤,展现出倒茶人的庄重与敬客的赤诚,观察出汤的过程,也是日常茶事带给自己身的独特享受。

 

文章来自:铁壶之家
御釜屋-小泉精品会
盏中宇宙-天目收藏艺术大赏
臻品砂铁壶专场
相关搜索
铁壶与茶道相伴而生, 日本人的传家宝
日本铁壶与中国茶壶,皆为茶道器具,有何区别?
铁壶是日本茶道的用具,适合中国人喝茶吗?
茶道典故之“关公巡城”与“韩信点兵”
茶道文化中“天下三宗匠”是谁?

猜你喜欢

首页

首页

分类

分类

咨询

咨询

发现

发现

我

官方400电话